【专家视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立德树人融入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一个人只有学会独立、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其心方能万事从容;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从一般意义上讲,教育可分为职业能力教育、精神信仰教育和国家意识教育。职业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增长人的知识,精神信仰教育的目的是增强人的内心,国家意识教育的目的是增进国家民族认同。加强新时代素质教育,必须把立德作为根本,必然包含以上三种教育,而不仅仅是智育。
过去十年,我国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但不可否认,当下一些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抗压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过分强调智育而忽视其他教育,尤其是德育。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首先是以学生为中心办教育,需要把教育办到群众心坎上、办到学生亟需处,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终身发展的教育。如此,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多了,学校该有的教育做到位了,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自然得到提高。
“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古代,“德”与“得”是相通的。加强新时代素质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用德育滋养学生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厚德育资源,用以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充盈学生的内心生活。只有知识灌输的课堂不是课堂的本色,育人才是课堂的灵魂,当然育人也不局限于课堂。
把立德树人融入新时代素质教育,要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善于在课业上“减负”、在育人上“添彩”,通过开辟诸如“非遗进校园”“楚辞进课堂”等特色课程,将其打造成培养知识、陶冶情操、传承技艺的育人场所;要重构德育良好生态,注重用好历史文物、爱国教育、劳动实践等场馆基地,全面拓宽德育实施途径,让学生真正从中洗涤心灵、升华灵魂,让德育之花在课堂内外处处绽放,真正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光明日报)
(作者:钟君,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分中心研究员) 【编辑:叶攀】
中新网迪拜12月4日电 当地时间11月3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开幕日首日,“从倡议到行动:共享绿色低碳生活”边会在中国角举行。边会旨在宣传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效,集中展示中国社会各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举措与行动。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田成川,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汪晓东等领导嘉宾出席了边会。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致辞 主办方供图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田成川在致辞中指出,气候危机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现有的消费模式与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仍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大力培育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和生活理念。大力开展气候友好型社区建设、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治理塑料污染、低碳交通等方面的生态宣传教育活动,打造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品牌项目,广泛动员城市与行业参加低碳转型经验交流与推广活动。积极搭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平台和行动网络,为全社会参与低碳发展转型提供助力,探索个人绿色低碳行为实现的创新路径。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致辞 主办方供图
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关乎社会正义、经济韧性和全球安全,需要在每个方面、每个地方和每个时刻都行动起来,共同直面和解决全人类的发展困境。
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致辞 主办方供图
绿色和平中国首席代表袁瑛认为,全球气候行动的紧迫性依旧不容乐观,应对气候变化的倡议与行动不仅需要在政策、技术、产业模式上的讨论,也需要建立气候与人的身份认同、价值观、文化追求的关联。
为集中展示中国典型城市主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生动实践,边会邀请到江苏省常州市和云南省昆明市作为绿色低碳发展典型城市代表分享实践案例。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汪晓东介绍了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常州故事”。“新能源之都”不仅是单纯的产业概念,还是常州追求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变革的新诠释。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勤勋通过线上连线方式分享了昆明市开展“碳惠春城”试点示范,在绿色低碳出行、节能低碳产品消费、绿色低碳公益等领域积极探索,共建共享绿色低碳生活的经验。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诚、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苏雅拉图、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忠华围绕“转型进行时——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主题进行了圆桌对话,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绿色低碳发展分享宝贵经验。
随后,绿色和平、汾阳市晋青可持续发展公益服务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等单位的代表们分别从出行场景下的气候适应,气候变化与文物保护,社会组织倡导公众参与,气候变化公众传播等议题分享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民间行动案例。
据悉,“从倡议到行动:共享绿色低碳生活”边会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等联合主办,参会代表来自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以及研究机构,围绕共享绿色低碳生活展开交流与探讨,以期形成更多可供借鉴的典型案例和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彰显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完)